|
“冠姓权”又引发纠纷。近日,浙江一对年轻夫妇因孩子跟谁姓而闹僵,导致孩子还未满月便闹上法庭。对此,有网友指责女方太自私,也有人认为男方不守信用。
单从个案来说,据报道,妻子小林在婚前就表示,其父母有意让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,当时丈夫小陈也答应了。婚后,小林生下一名男婴,小林父母提出了孩子要跟女方姓的要求。而小陈的父母开始不断给儿子施压,要求孩子随父姓。小陈于是提出第一胎跟父姓,但双方始终未就此事达成一致,甚至闹上法庭。最后双方协议离婚,孩子由父亲抚养,而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仍未妥善解决。
这或许并不是孤例。今年上半年,一位女性博主发文说,她选择与丈夫离婚,放弃孩子的抚养权,导火索是想争取孩子的“冠姓权”。虽然内容的真实性遭到质疑,但一度让“冠姓权”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。
一桩桩好好的婚姻,因为孩子姓什么而破裂,实在令人唏嘘。我国《婚姻法》规定,子女可以随父姓,可以随母姓。但是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,孩子跟爸爸姓成为主流做法。可能除了男方入赘等特殊情况,孩子一般不会随母姓。不过这些年来,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,“孩子跟谁姓”渐渐成为诸多家庭热议的问题。这实际上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、积极争取合法权益的表现。也因为此,“冠姓权”这个新词开始屡屡登上讨论榜。
但是,婚姻与其他领域的问题不同,没有那么多的泾渭分明的是与非,也无所谓谁胜谁败,家庭中的绝大多数矛盾,都只能在交流沟通、互相体谅中达成妥协。“冠姓权”也是一样。既然法律赋予了父母同等权利,那么,就不能绝对地说,“孩子应该跟父亲姓”或者“孩子应该跟母亲姓”,只能由夫妻双方平等协商,达成共识。
那么,如果双方各执己见,谁也不肯退让怎么办?这就要看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重要了。如果是原则性问题,双方无法达成共识,那么分手或者离婚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。但是,孩子跟谁姓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
在传统社会,姓氏确实是无比重要的事,它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、经济地位。跟谁姓就是谁家人,“姓”的背后是家族认同,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宗法制度。传统所谓的“认祖归宗”“传宗接代”,都与姓什么直接相关。
但是,进入现代社会,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生活,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利也与其姓什么不再有关。在现代法律框架下,男性和女性享有平等权利,儿子和女儿无论姓什么,也都享有同等权利。因此,“跟谁姓”在法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。主要的区别,还是在文化和观念上。
比如前述事件中,男方父母认为的那样:又不是“上门女婿”,第一胎就跟女方姓要被别人笑话。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,一些人可能认为上门女婿是羞耻的,孩子随母姓对男方来说,也是羞耻的。这种观念当然是需要纠正的,这是由女性歧视引申出的“赘婿歧视”。
从现实来看,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以来,大量独生子女都已成家,他们要同时照顾双方老人,也同时受到双方老人的照顾,“嫁”和“娶”的区别变得越来越小。这也在事实上打破了“女性婚后就是夫家人”的观念。既然如此,那么,孩子跟谁姓也就更没有实质性影响了。
然而,传统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,无法一蹴而就。可以借鉴的是,近日有媒体报道,在江浙一带悄然兴起一种新的婚姻形式——两头婚。这种婚姻既不属于男娶女嫁,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。小夫妻成家后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,第一个随父姓,第二个随母姓。这可以说是男女双方对于“冠姓权”的一种妥协。
当然,如果“孩子姓什么”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,男女双方在婚前就有必要提前考虑这个问题,尽早达成共识,避免在婚后引发矛盾。甚至可以效仿对婚前财产的处理,如签订协议等。毕竟,走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并不容易,双方都应珍惜这段缘分。不过,如果协商一致了之后又反悔,就属于个人品质问题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