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给全球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挑战。新的语境下,人们追求建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当是一座怎样的城市?
11月16日,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和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城市联盟配套会议在成都开幕,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今天的可持续发展,意味着城市需要更具包容和韧性的能力。”他认为,过去城市韧性更多停留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的层面,而今年中国城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体现出的恢复能力,是城市韧性的新涵义。
▲2020年9月23日,成都市天府新区鹿溪智谷,俯瞰树林间的智谷云廊绿道。图据极美成都
张振山指出,城市由于集聚大量人口,更不可避免疫情的传播,中国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,需要重新认识和梳理,纳入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去。疫情之后,人们需要思考健康的城市规划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病,例如在医院防疫上留足建设用地,在公共空间上满足物流需求,在信息化系统上开展智慧城市建设。同时,小区封闭式管理阻断了社区传播的链条,未来的城市应当更多社区治理而非管理,即欢迎更广泛的主体参与和权力下放。
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纲要建议稿中,再次强调要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”。张振山认为,这与联合国始终倡导以人为中心的目标是一致的,过去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多强调发展速度,现在更加人性化,强调为人居住的城市而服务。
“中国过去40年的城镇化发展,吸收了其他很多国家的先进经验,也探索出很多好的模式,”张振山表示,例如中国在保障房建设、城市发展规划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拥有宝贵经验,帮助了联合国人居署指导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城市建设。张振山还表示,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更加追求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,为城市居民拓展生活空间,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