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内疚感和羞耻感,是亲子关系中很接近的两种情绪。比如,大多数的父母在吼完孩子后会自责,觉得对不起孩子,从而产生负罪感。家长们都把这种情绪当成内疚感,但其实有内疚感的父母,会有强烈的求助欲,所抱着的心态是:我能做些什么,才能让孩子好起来,那些会有强烈的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,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的家长,更多体验到的是羞耻感。
01
“内疚和羞耻”这两种情绪,因为太接近了,所以经常被我们忽视。
内疚是一种指向自己“行为”的情绪体验。我做了什么,可能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,所以,我要去做些什么,来弥补这一过失,因为自己行为产生的这种带痛苦体验的情绪叫做内疚感。
虽然,在大多数人的眼里,内疚感是一种负面情绪,但研究发现,合理的内疚感是基于内在的自我道德,而修正自己的行为的驱动力,合理的内疚感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有必要的。
羞耻感是一种指向自己的“自我”的情绪体验。我做了什么,违背了社会规则和标准,对自己这个人,产生负面的评价的时候,产生的一种自责、痛苦的情绪体验。这种情绪体验,基于个体对自我的负面评价,会产生痛苦的、负性的体验。
会进一步激化我们的自我批评和抑郁情绪,会让我们的其他情绪,比如愤怒等失控。从而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;会出现自我忽视,不照顾自己的健康,会在内在惩罚自己,不能好好爱自己;甚至会唤起我们对自己非常糟糕的评价和体验,会为了防御过于激烈的羞耻,作出一些极端的自残行为。
所以“内疚”,也要适度,合理的内疚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体现,但过度的内疚感会造成一个人自尊感下降,甚至出现焦虑、抑郁的情感。
02
在内疚感的教养问题上,我们的上一辈以及祖父母辈可能不会太过在意,他们对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这件事情比较没顾虑,甚至习惯用“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!”来进行严厉教导。
但是,如果你让孩子产生了“内疚”心理,你是在“批评他的行为”,然后帮助他一起去做出弥补的行为,这样孩子会对别人有更好的理解,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管理;
如果你让孩子产生了“羞耻”心理,你是在“羞辱他这个人”,孩子会在低自尊的状态下,失去和人合作的意愿,趋向于渴望被认可的竞争。
因为内疚,而去努力修正自己行为的孩子,他不会怀疑自己的自我价值感,他想要去弥补别人的努力,是基于良知和爱,趋向于与人有更好的连接;因为羞耻,而自我提升,想要竞争过别人的孩子,他一直想要证明自己是好的,他的努力,都是基于低的自我价值感,趋向于战胜更多的人。
赛客倾诉小编认为,适当的“内疚”,是会唤醒孩子的良知;而“羞耻”,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。所以,我们要去修正孩子的行为,而不是要去否认他的感受,不要去评判他这个人。
人类的每一种情感都是复杂的,我们对内疚感的理解也不应该非黑即白。相比去指责孩子,基于同理心的内疚感,我相信更能帮助他们去思考如何去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,而不是被这种自责绑架一生。
对于孩子教养的问题上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。但孩子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懂事。记住,孩子是延续父母生命的美好,是父母生命的联结;是父母生命的精进。希望我们都有清醒的认知,去看待这份厚礼,有柔软的胸怀,接受这份馈赠。 |
|